一個探求宇宙的奧秘,一個渴望征服全世界,這對師徒對知識跟領土的貪求,無人能比。
亞里斯多德跟亞歷山大這對師生是歷史上有名的佳話,但是鮮少有人去探究這位哲學家老師到底對年輕的帝王有多大的影響。Annabel Lyon選擇了一個有趣的角度去切入,並且以亞里斯多德的第一人稱敘事,讓我們透過思想家的雪亮雙眼,窺看帝王的養成跟馬其頓宮廷的爭鬥。
「那男孩是我現在的計畫,我第一個針對人類的計畫。一個問題、一項測試、一份託付:是我賭上人生的一個比喻。」亞里斯多德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他所傳授的倫理學、形上學,真的對亞歷山大的統治產生了影響了嗎?我覺得從這本書或是從歷史,亞里斯多德是否對這位偉大的征服者影響深遠,是難以辨別的。
亞里斯多德作為教育者的熱情不僅限於亞歷山大一個學生,只可惜並不是每個人都領情。「我承認我想碰觸他們所有的熱情,加以整理熨燙,使其煥然一新,藉此留下我的痕跡。」托勒密絕頂過人,卻跟亞里斯多德不合,兩個無比聰明的頭腦卻沒有激盪出彼此的火花。為人師者,會不會有時候只是把學生作為自己知識的展示台,讓學生延續自己的思想,做為一個傳聲筒?我相信亞里斯多德並不會教出不會思考的學生,但是他必定希望著學生的思想中,有他留存的痕跡。像是理型論被亞歷山大用來解釋不同人種之間其實是相似的,就是個蠻巧妙的延伸。
書中對於柏拉圖的描寫很少,反而是對於導演卡蘿普斯或其他角色比較多,可能因為對當時的歷史不夠了解,我其實不知道有些人物出場的必要性,像是阿西德斯存在的必要是為了跟亞歷山大對比嗎?段落安排有些地方很突兀,像是在書的後半段插入亞里斯多德在雅典學園的求學過程。
無可否認,作者的文筆很細膩,描寫包含很多細節,但我覺得她好像沒有把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更融入在故事中,有時候連結的有點牽強,論述的效果也不是很好,無法更加深入。像是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看法,也沒有更深入的融合在他跟其他人的對話裡,或許是作者刻意的想避免說教吧!的確這本書的亞里斯多德讓人感覺觀察敏銳,卻不是個絮絮叨叨的老人,而是偶爾也會被自己的情緒跟慾望左右,一個渴望受到認可的中年人。他熱愛游泳,享受在水裡的不受拘束。他在馬其頓被當作雅典人,在雅典又被當作馬其頓人,始終都無法融入人群。作者甚至還安排了一個不斷挑戰亞里斯多德權威的女奴,讓我們的大哲學家也會找不到台階下。
「你可以用征服世界,讓自己的世界變大,但你一定會在過程中失去某些東西。」如果亞里斯多德跟著亞歷山大東征呢?這位年輕的國王會不會活得比較久,而非英年早逝呢?書中有一段亞里斯多德隨著王子出征,擔任醫務兵的角色,留在後勤支援。所以他沒有看到殺戮的場面,卻要面對接踵而來的傷患。平時他可以優雅地用言詞或攻擊或撫平人,但面對戰爭的殘 酷,亞里斯多德也只能手忙腳亂的包紮傷患,但傷兵依然一個個死去。此時此刻,再偉大的心靈似乎也顯得卑微,因為人命賤如草芥,沒有心臟的跳動,大腦再怎麼發達都只是無謂。作者似乎暗暗的嘲笑了哲學家,因為他所關心的理型、美德,面對戰爭通通派不上用場。
名人的傳記可以反映出他想遮掩的部分,但是如果想要了解其完整的思想,還是要乖乖把其著作拜讀一番。歷史小說作為一種高級娛樂,也是啟發我們探索歷史真相的契機。【我的學生亞歷山大】雖然跟我想像的有所差距,但的確讓我跟亞里斯多德變得比較熟悉,比其哲學概論中的一個名詞,或是拉菲爾畫作裡的一張人臉,他變的立體鮮明,有血有肉、會愛會恨,那小說的任務也就達成了:至少他賦予了角色生命。
P.S 之後有空讀完英文書評,再補上不同的想法~然後我其實不知道書名為什麼跟黃金比例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