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獨處

是後來,我們才知道,學會跟自己相處是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

即使是跟最要好的姊妹淘,還是會有說不出話的時候。總以為自己習慣了她的內斂恬淡,卻還是在久違的碰面時希望她能夠表現的更需要我一些。

或著是電話另一端,你對著我坦承自己有多渴望愛,多害怕寂寞。我只能嘆了口氣,對你說:依賴別人,不如依賴自己。

我們忙著做許多計畫,忙著探索新事物、發現新風景、新朋友,卻忘了怎麼好好愛自己,怎麼能自己一個人也泰然自若。孩提時我們明明可以坐在角落拼一整個下午的拼圖的,但是現在沒有朋友沒有愛人,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我們就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

寂寞無罪,是我們不懂得跟自己相處;孤獨很好,讓我看清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你好嗎?


「你好嗎?」

總會突然在夜裡,想起那些以為自己已經淡忘的人事物。



或許也算是文人的好發牢騷,若非夜太長,若非孤身一室,我又怎麼會萬端思緒,翻轉心頭,變得文思泉湧,一肚子話可說呢?

每日每日,我們不停的跟人對話,以不同的形式,言語、手勢、眼神、微笑,我們似乎無法過零互動的一天。即使是書寫的此刻,我都還是在跟我自己,或著是我想像中的讀者傾訴。這不是很有趣嗎?如果要說人類跟動物最大的差別,除了我們不可思議的浪費之外,我們對溝通的需求更是無比龐大,因而產生了文字、舞蹈、歌唱等各種素材、媒介,再延伸為藝術創作等形式。

如果有一天,整個世界都沉默呢?如果有一天,我們完全不說話、不寫作呢?這會是種淨空,使人沉澱,還是讓人無比的焦躁、空虛?

或許當我們再也無法言說時,我們才會珍惜能表達的自由。每天說的話,傳的訊息裡,大概有99%都是言不由衷或是不著邊際的吧!真正坦承的話,或許幾個月才說也可能。我們說了很多,但我們真的說出了我們想說的嗎?我們好像聽了不少,可是我們有聽出對方真的想講的嗎?

每次看到西瓜、許貓咪,我都很開心,可是卻不知道要怎麼表達,不知道該怎麼說,我好想念他們,好多話想要跟他們說。常常都只是各自看著筆電,偶爾放歌來聽。直到躺在床上,才會說出最近在想什麼、遇到什麼事。友誼如此,愛情又何嘗不是?

愛在心裡口難開。千言萬語,到最後只想問你一句,你好不好。

所以在電影【情書】的最後,中山美穗對著群山大喊,「你好嗎?我很好。」的畫面才會如此令人動容。最真切的思念,到最後,也就一句真心的問候。不管你還記不記得我,還愛不愛我,我只想要知道,你過得如何。

忽然想起你錄下自己唱歌的樣子給我看。曲子有點難,你唱得很認真,卻還是不免走音。唱完以後,你轉向鏡頭,只說了句:我很好。

你怎麼知道這樣一句就夠了,你怎麼知道我只是想要求一個安心。我不敢再看那個畫面,可是我永遠記住了。


謝謝你,我也很好。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你們教會我什麼是「夥伴」


攝影: 劉保賢

        我以為,我習慣當一匹獨來獨往的狼。我不需要任何人,恣意而行。我討厭跟一群人互動,要遷就每個人的需求跟喜好,做什麼都事半功倍。一個人,我可以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可是我卻成了「火車大富翁」的紀錄組,原本只是喜歡寫文字,想說可以減免旅費又能訓練自己當個寫手。沒想到擔任紀錄組,我不能隨心所欲的亂跑,要跟著我的組員,是個擁有雙重身份的旅人。我既參與又抽離,偶爾要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更多時候,我只能默默的看你們討論、決定。起初,我並不是很適應這樣被動的旅行,很想要把大家拉回我覺得正確的方向,也想不通為什麼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拿起相機自拍,或著只是等個火車大家也能定點照拍個不停。

        當大家一窩蜂的在白鐵上拍照時,我只覺得好累。我不懂,為什麼就不能靜靜坐著,陪著白鐵畢業。我也覺得要一直開話題,一直笑臉對人,好麻煩。我想,我應該是最想逃避的紀錄組吧,動不動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

        可是跟著大家追趕跑跳碰久了,漸漸產生一種無言的默契。我知道哪些人拍照時最搞怪,知道有些人默默不說但其實很想紅,也觀察到有些夥伴其實非常細膩,可以蹲在路邊跟貓玩個老半天。我開始享受,這樣熱熱鬧鬧、花招百出的旅行方式,否則慵懶的我,是怎麼樣都不會有水就跳下去玩,有車就追上去搭。因為有一群人,冒險不怕沒伴。很喜歡敬哥哥說的話,「相機一舉起來,背後永遠有人。」我們不必擔心自己是孤單的,小小的相機畫面裡,擠滿了我們的笑容。

攝影: 劉保賢

比起一個人旅行,跟陌生的夥伴結伴同行,有更多挑戰、驚喜。一個人只會有自己的觀點,跟朋友出遊多半也是熟悉的視野,但是跟素昧平生的新朋友交流,就會發現截然不同的事物。平時我們可能只會看著前方,但是在路邊蹲下的夥伴讓我驚覺,原來角落裡有窩新生的小貓,惹人憐愛。或著是夥伴仰望天空的姿態,使我發現天是這樣的藍。

這就是「火車大富翁」的樂趣吧!我們是貨真價實的大富翁,因為我們認識了好多新夥伴,而且我們多了無數新的視角,彷彿從一張單面鏡,變成多重折射的鑽石,更加燦爛。

攝影: 劉保賢


  雖然我們的相處可能有許多稜角需要磨合,雖然我們如此不同,來自台灣各個角落,但奇妙的是,我們卻能比認識好幾年的朋友還要親近。我慶幸自己誤打誤撞玩了這場信任遊戲,把自己六天五夜的命運跟一群夥伴綁在一起。我們一起練習勇敢,學著跨出第一步,試圖找回曾經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自己。有的夥伴即使受傷,也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繼續這趟旅程。

  這是第一次旅行,我痠的不是腳,而是臉頰。

分享會時,我們總是笑了又笑,哭了又哭。最後一晚的擁抱,讓我們的心好滿,感動跟喜悅都快要裝不下了。

我想,我慶幸我來了。儘管我享受一個人旅行的自在從容,但打破習慣,讓我看到更多。


  電影【練習曲】說:「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是獨自旅行,即使有人相伴,終究各奔東西。」我知道我們不免分離,我也清楚我們可能從此不見。但我已心懷感恩,至少,在年少輕狂的歲月,我跟你們一起瘋過。

攝影: 劉保賢

你,蓋章了嗎?


攝影: 小高


  火車旅行跟其他旅行最大的不同在於,幾乎每站都可以蓋章戳記,標誌自己行走的痕跡。帶著「我在旅行」的布條,沿著路線圖前進後退,我們為各自的旅程留下最美好的戳記。

        曾經覺得蓋章是很孩子氣的,只是留個印記,值得這麼大的快樂嗎?每到一站就要蓋章,幾乎如同一種儀式了。收集到越多章,代表這趟旅行越開心嗎?因為不想被制約,所以我後來都不蓋章了。我覺得比起蓋滿章卻記憶空白,我寧可花時間寫點字。

  可是你們蓋章的姿態卻是這麼專注認真,每發現新的章就雀躍的拿出布條。你們點醒了我,原來快樂是這麼的簡單。


也許旅程中的時時刻刻都珍貴,但有些霎那,標誌性的像是人生的印記,無法忘懷。下一次,記得在出站後,蓋個章,提醒自己曾經來過,更要記得把那些美好畫面,悄悄的蓋章在腦海深處。

當你豎起你的大拇指




   搭便車旅行,我們從來不預期會去到哪裡、會遇到誰,我們接受陌生人的善意,他們惠我們一個方便,我們則贈他們一段有故事的旅程。這不是背包客佔別人便宜,而是一種互惠的交流方式。

        很多時候,這不僅僅是一種體驗,而是切身的需求。旅行有許多大眾運輸到不了的地方,有很多突如其來的意外,當我們面對無法掌控的時候,便需要豎起我們的大拇指,希望有人可以停下。

        何其幸運,當我們都因為媒體報導,覺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們豎起的大拇指還是證明了我們是可以相信陌生人的。搭便車是一場信任的賭注,搭車的人不知道自己會被帶往何方,開車的人不知道自己載了什麼樣的旅人,我們都在試探,把我們對人的信心壓倒性的下注。

而一旦我們敞開心懷,即使我們連彼此的名字都不知道,卻能聊得像老朋友一樣。我還記得從台東往枋寮的路上,南迴公路曲曲折折,開車的大哥也把他的人生全盤托出,峰迴路轉,不輸蜿蜒的道路!夥伴們熱絡的分享他們搭便車聽來的人生故事,不得不承認,這才是他們旅程中最難忘的時刻!

        許多夥伴都說,如果不是「我在旅行」,他們這輩子絕對不會搭便車的。因為害怕,因為不想麻煩別人,所以這次的旅行,是他們第一次在路上豎起大拇指,攔住來往的車輛。一開始,大夥兒的動作還很羞澀僵硬,但後來就再也不害臊。從台東到高雄,從鄉野到都市,我們開始願意敞開胸懷,真摯的請求他人的幫助。我們相信,搭便車,就是一種獨特的旅行滋味。如果不嘗試,永遠不知道是酸是甜。


  下一次,當我們開著車在路上,看到行走中的背包客,我們會搖下車窗,詢問對方要去哪裡。因為我們都記得,當我們在艷陽下對前方迷茫時,曾有人停下,載我們一程。豎起的大拇指,不只是求救的信號,更是我們對人性的肯定。

去年跟西瓜環島時搭到加拿大帥哥的車XDD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旅行是一種抹不掉的味道



    去年環島,旅行的中途,我在嘉義翻開了一直放在包包裡的「感覺十書」,忽然覺得自己在前半段的旅程,只帶了眼睛跟嘴巴出門,鼻子跟耳朵還留在台北。



  我們都太習慣旅行時只想著,哪裡風景美?哪裡食物好吃?卻忘了停下來,聞一聞這個地方的空氣有什麼不同,海風帶來的腥鹹,山林裡的青草味,市集裡漁獲、屠宰肉類的混雜,氣味是如此微妙的包圍著我們,難以形容卻又無所不在。嗅聞氣味時,那些空氣會跟著進入我們的鼻腔,甚至進入我們的肺葉,慢慢的擴散到血管裡。比起純粹的聽跟看,氣味於我們是一種更親密的接觸。


  我喜歡蔣勳對氣味的描述:
「一片大海裡,有多少死去的魚的屍體?分解了,被腐蝕了,化成很小的一部份,還會被蝦蟹啄食,被蟲豸吸吮。最後,沒有什麼會被看見,好像消逝得乾乾淨淨,但是,氣味卻還存在,氣味瀰漫著,好像證明那存在沒有消逝,反而更強烈。

氣味是生命最後,也最持久的堅持嗎?

所以,ㄚ民,你嗅聞到的海洋的氣味,是多麼古老的記憶。

是的,空氣裡嗅覺的記憶,人類的語言和文字最難以描寫的一種感官,卻這麼真實的存在著。」

        我可以想像蔣勳一個人獨坐窗前,讀著遠方的友人來信,信紙上的字彷彿會漂浮,散發著海的氣味。蔣勳的文字是這樣的細膩生動,讓我如同被字輕輕托起,飛往海的那端。
  我希望,有一天,我的文字也可以帶著人去旅行,如同召喚一般,讓你們跟我同在。


  我也喜歡他描寫收攤之後的市場,「那些氣味,停留在空中,好像彼此對話,好像記憶著、論辯著他們存在過的肉體。」當肉體消逝了,氣味仍然執著,不肯離去。
  我走過不少路,看過一些風景,但我有沒有認真地嗅聞過每個角落的氣味呢?我記得在七星潭的海邊,你跟我說這就是大海的味道,有點昏濁,可能凌晨四點十,海也還沒睡醒吧!羅東夜市裡蔥肉串燒烤的吱吱響,香到讓腳動不了。我努力地想要回想起那些氣味,是否還殘存在我體內呢?
回家以後,旅行的氣味漸漸淡去,就如同手臂上噴的「我在旅行」、指甲上斑駁的噴漆,一趟旅程如夢似幻。未來,行走的路途上,如果有人問起,我又是否能回答的出,什麼是故鄉的氣味呢?

  蔣勳最後說道,「使一個人走向藝術的,不是教訓,而是一些身體深處揮之不去的感覺記憶吧。」我想,旅行也是吧!使我們出發的,是迷戀海洋腥鹹的細胞在竄動,是想念東澳冷泉冰涼的滑過腳踝,那些難忘的感覺記憶,像是心底藏著的旅行蟲偷偷的孽咬著我們,讓我們的心缺了口,唯有出走才能使其完整。





P.S 除了嗅覺,我們也可以張開耳朵好好地聆聽,夥伴的話語,或是不同地方獨有的聲音。你能說出,海潮跟溪流的聲響有什麼不同嗎?莒光號跟區間車進站時,又差在哪裡?

  「聽見,福爾摩沙」是大耳朵團隊執行的一個專案,他們帶著錄音器材跑遍全台灣,錄下以後可能再也聽不見的聲音,爆米香的,賣米茶的。側耳傾聽,那些是童年最懷念的記憶。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我在旅行--火車大富翁


2014夏季 火車大富翁 出發!


Day 1 

「你在哪裡?」

「我在__。」

「你在幹嘛?」

「我在旅行。」

  有多久,沒有這樣興奮地對人訴說?有多久,不曾踏出舒適圈,跟陌生的旅伴相處呢?

  初夏時分,「火車大富翁」的各方旅人齊聚在台北車站的大廳,抽籤決定出發的路線,往東,還是往西?不論方向如何,六天之後,我們相約在高雄,一同分享旅行的故事。

高舉雙手,我們承認我們都上了癮,上了旅行的癮,等不及要出發解癮。

我們無可救藥的有句口頭禪,「我不是在家,就是在旅行的路上。」

文字:Tammy Hsieh
攝影:劉保賢








Day 2 
[早安,羅東]

  風和日麗,雖然太陽大的我們睜不開眼,但是我們還是要熱血的拍張出發照!

         畢竟,如果只是坐著不動,而不挪開自己的屁股,那你要怎麼感受到地球在動的節奏呢?

文字:Tammy Hsieh
攝影:Jaron Liu





Day 3

        肩上的背包是沉重的,我們的心卻沒有顧忌。

        擲骰子決定的目的地,往往是我們從未聽聞的站名,蘇澳、南方澳、東澳、南澳,傻傻分不清。常常,我們出了站之後是毫無頭緒的,有什麼好玩好吃的也不清楚。瞧瞧車站的導覽圖,找找附近的公車站牌,問問當地人,我們從不預設要去哪裡、要做什麼。

        也許你可以說我們是沒有目標的旅人,但是旅行為什麼一定要有目標?目標的存在是為什麼呢?但凡決定出走的旅人,就已經告別平常的自己了。把心歸零,讓自己重新成為一張白紙,接受任何的可能。毋須用既定的生活方式侷限自己,逼著自己一定要做些什麼。說真的,我們都忘了如何過無聊、什麼都不做的日子,都忘了不用電腦,該如何把日子填滿。我們不能忍受未知,不能接受不舒適的環境,但旅行不就是享受一個過程?可以從什麼都不太懂,到逐漸摸清方向,融入當地的生活;或憑著直覺,第一眼看到哪條路就走哪條,反正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必想太多。
        不然,如果一切都在清楚掌握中,我們就錯過了任何可能的驚喜了。

        道格˙麥克在【我用50年前的旅遊指南玩歐洲】說過:
「旅人是主動的,努力探索人事物、勇於冒險跟體驗;觀光客則是被動的:他期望有趣的事情會發生在他身上,他只是去"觀光"。」兩者之間並沒有優劣之分,而只是方式的不同。懷抱著怎樣的心態,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旅者,目的地是哪根本無關緊要。我們可以是迪士尼樂園中的旅人,也可以是西藏的觀光客。 

        最終,去哪裡旅行並不重要,而是我們如何展開旅程。真正指引我們的,是打破常規的勇氣,跟永不滿足的好奇心。

文字: Tammy Hsieh
攝影:盧巧滿

夏日高歌

        
        於是我們在夏日的夜裡,放聲高歌。
        我們在歌裡唱著我們的青春,我們的童年。那些跟著爸媽聽到大的老歌,那些縈繞耳畔的歌詞,如時光繩索,一收縮,我們就被拉回過去。
        我們的爸媽果真同一個年代,我只要起個頭,你就能接下去。記憶無須費力,因為你會幫我引路。
  路怎麼會長呢,唱著唱著就到了; 夜怎麼會黑呢,有你甜美的歌聲相伴,孤獨都痴醉了。
  這樣深的夜,星光被城市的燈火掩蓋,我們赴的是青春的盛宴,不知膽怯。

       謝謝羿樺,我會非常想念這個夜晚。(2014. 7. 4)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課本之外的哲學家--【我的學生亞歷山大】




        一個探求宇宙的奧秘,一個渴望征服全世界,這對師徒對知識跟領土的貪求,無人能比。
        亞里斯多德跟亞歷山大這對師生是歷史上有名的佳話,但是鮮少有人去探究這位哲學家老師到底對年輕的帝王有多大的影響。Annabel Lyon選擇了一個有趣的角度去切入,並且以亞里斯多德的第一人稱敘事,讓我們透過思想家的雪亮雙眼,窺看帝王的養成跟馬其頓宮廷的爭鬥。

  「那男孩是我現在的計畫,我第一個針對人類的計畫。一個問題、一項測試、一份託付:是我賭上人生的一個比喻。」亞里斯多德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他所傳授的倫理學、形上學,真的對亞歷山大的統治產生了影響了嗎?我覺得從這本書或是從歷史,亞里斯多德是否對這位偉大的征服者影響深遠,是難以辨別的。

        亞里斯多德作為教育者的熱情不僅限於亞歷山大一個學生,只可惜並不是每個人都領情。「我承認我想碰觸他們所有的熱情,加以整理熨燙,使其煥然一新,藉此留下我的痕跡。」托勒密絕頂過人,卻跟亞里斯多德不合,兩個無比聰明的頭腦卻沒有激盪出彼此的火花。為人師者,會不會有時候只是把學生作為自己知識的展示台,讓學生延續自己的思想,做為一個傳聲筒?我相信亞里斯多德並不會教出不會思考的學生,但是他必定希望著學生的思想中,有他留存的痕跡。像是理型論被亞歷山大用來解釋不同人種之間其實是相似的,就是個蠻巧妙的延伸。

  書中對於柏拉圖的描寫很少,反而是對於導演卡蘿普斯或其他角色比較多,可能因為對當時的歷史不夠了解,我其實不知道有些人物出場的必要性,像是阿西德斯存在的必要是為了跟亞歷山大對比嗎?段落安排有些地方很突兀,像是在書的後半段插入亞里斯多德在雅典學園的求學過程。
   無可否認,作者的文筆很細膩,描寫包含很多細節,但我覺得她好像沒有把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更融入在故事中,有時候連結的有點牽強,論述的效果也不是很好,無法更加深入。像是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看法,也沒有更深入的融合在他跟其他人的對話裡,或許是作者刻意的想避免說教吧!的確這本書的亞里斯多德讓人感覺觀察敏銳,卻不是個絮絮叨叨的老人,而是偶爾也會被自己的情緒跟慾望左右,一個渴望受到認可的中年人。他熱愛游泳,享受在水裡的不受拘束。他在馬其頓被當作雅典人,在雅典又被當作馬其頓人,始終都無法融入人群。作者甚至還安排了一個不斷挑戰亞里斯多德權威的女奴,讓我們的大哲學家也會找不到台階下。

  「你可以用征服世界,讓自己的世界變大,但你一定會在過程中失去某些東西。」如果亞里斯多德跟著亞歷山大東征呢?這位年輕的國王會不會活得比較久,而非英年早逝呢?書中有一段亞里斯多德隨著王子出征,擔任醫務兵的角色,留在後勤支援。所以他沒有看到殺戮的場面,卻要面對接踵而來的傷患。平時他可以優雅地用言詞或攻擊或撫平人,但面對戰爭的殘 酷,亞里斯多德也只能手忙腳亂的包紮傷患,但傷兵依然一個個死去。此時此刻,再偉大的心靈似乎也顯得卑微,因為人命賤如草芥,沒有心臟的跳動,大腦再怎麼發達都只是無謂。作者似乎暗暗的嘲笑了哲學家,因為他所關心的理型、美德,面對戰爭通通派不上用場。


        名人的傳記可以反映出他想遮掩的部分,但是如果想要了解其完整的思想,還是要乖乖把其著作拜讀一番。歷史小說作為一種高級娛樂,也是啟發我們探索歷史真相的契機。【我的學生亞歷山大】雖然跟我想像的有所差距,但的確讓我跟亞里斯多德變得比較熟悉,比其哲學概論中的一個名詞,或是拉菲爾畫作裡的一張人臉,他變的立體鮮明,有血有肉、會愛會恨,那小說的任務也就達成了:至少他賦予了角色生命。

P.S 之後有空讀完英文書評,再補上不同的想法~然後我其實不知道書名為什麼跟黃金比例有關@@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等待成熟的蘋果--【我不能戀愛的理由】




  很久沒有看日劇了。習慣了歐美影集的快節奏,韓劇的灑狗血跟怦然心動,大陸宮廷劇的穿越淒美愛情之後,日劇【我不能戀愛的理由】顯得太平淡無奇,如同媽媽料理的家常菜。可是這樣看似平淡無奇的內容,卻默默地觸動了內心的某個角落。沒有提供十全十美的外星人讓我們遐想,也沒有橫跨時空尺度的愛情令人揪心,他就是說最尋常的故事,那些你我都經歷的片段,然後我們跟著劇中的人哭著笑著痛了了,一個不經意,發現自己的身影。他是一面好殘忍的鏡子,逼我們去看自己的傷口;他又是塊溫柔的貼布,輕輕地覆上我們脆弱的肌膚。
  


  三個女孩,三段在愛裡迷茫,跌跌撞撞的故事:大剌剌的惠美,男孩氣的舉止下其實是顆怕受傷的心,所以遲遲不敢向喜歡的人坦誠;總是一副戀愛達人模樣分析愛情的小倉,其實只是從來不信任愛情的孩子,真正遇到心動的對象,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努力打造自己成為賢慧女人的真子,燒的一手好菜,卻始終遇不到懂得珍惜他的男人。但讓人慶幸的是,不管在外頭傷的多重,摔得多慘,回到三人分租的家,跟室友吐吐苦水,一罐啤酒下肚,就又能夠面對明天的太陽了。(我後來想到還有美鈴姊,可是不管論角色重要性跟特質,都跟其他三個不能比啊!所以就沒有算進去了~)
  
  雖然小倉曾經嘲諷地說過,「女人之間的友情比火腿還薄。」可是當她在大雨中等不到拓海時,還不是惠美撐著傘跑去接她?也是身為下屬的惠美,勇敢的要求自己的上司拓海不要再傷害朋友小倉。這三個女孩其實還是無比幸福的啊!沒有男人的懷抱,卻有朋友的支持跟溫馨的家,我真心的覺得:夫復何求!愛情可遇不可求,友情卻可以長久經營,從現在開始就物色室友人選好了。



  影集以小倉正在寫的書作為每集聚焦的主題,有點像【我可能不會愛你】,結構比較鬆散,但還是可以看出編劇的誠意。劇情的起伏對我而言並不是那麼要緊,反而是每個角色的心境轉折。雖然有些地方略嫌斧鑿,但是整體而言還算流暢。
  
  我特別喜歡蘋果的片段,傷痕累累的蘋果比起平滑無瑕的要來的甜美多汁,因為果實受傷後會花更多力氣去修補、滋養自己,反而創造更多養分。咬下蘋果的瞬間,鮮甜的不只是味覺,還有生命熟成的愉悅。女孩們因此領悟到,挫折只是磨練她們的關卡,只要積極面對,最終她們也會成為美味可口的蘋果,留待值得的人享用。




  還是青澀綠蘋果的我,等待著豐收的時刻來臨!





豪賭青春

 
  愛情是什麼?

  這是個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卻又不斷被探問的問題。我們不需要跟每個人的答案相同,我們只需要跟另一個人有相同的解釋就夠了。又或著,有時甚至連相同的詮釋也不是必要的,兩個人各自懷有不同但相近的想像,依然能夠互相理解、體諒。

  愛情,是我們在時光裡的披荊斬棘。如果沒有時間的積累,情感不會發酵得夠濃;如果沒有經歷過風雨,我們怎麼知道那些大大小小的傷口的來歷,又怎麼知道該如何溫柔地撫摸那些突起的疤痕呢?
 
  愛情也是場不論輸贏的賭注,我們以青春下注,但沒人可以說得清,誰是最終的贏家。【致青春】裡,王菲淡淡地唱著:
「瘋了 累了 痛了 人間喜劇
 笑了 叫了 走了 青春離奇
 
 良辰美景奈何天 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年華青澀逝去 卻別有洞天
 良辰美景奈何天 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年華青澀逝去 明白了時間」

  曾經為了一個人癲狂,曾經以為會持續到永遠的未來,後來都只是一場殘缺的夢。值得嗎?也許遇上不對的人,也許時機不站在我們這邊,但是我相信,至少愛過,我們懂得。張曼娟在【那些美好時光】裡寫道,「不管愛人與被愛,都免不了要承受痛苦,因為愛情中的痛苦與歡愉總是並肩而行,但是無論流過多少淚,愛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所以即使最終分開了,也無所謂浪費,亦非辜負,只是人生長短調,吹到了盡頭,而該曲終人散了。

  我知道,我還沒有真正愛過。愛情這門課,我一直都只是個旁聽生,但我也聽得夠久、讀得夠多,足以讓我去想像、猜測,真正考試時會出現什麼題型。當然我還是會緊張不已,出題者也可能出奇不意,我只盼自己曾經認認真真修課,成績什麼的,就無需在乎了。

  我想小妮子說得對,不能老是把交換當作拒絕去愛的理由,遠距離戀愛不是不可能,只是看我有沒有勇氣。就連謹慎一生的四爺在愛情裡也是一賭徒啊!「你剛才下的賭注太大,我有心不賭,可又怕就此終生錯過。」但願我能找到一個人,讓我願意豪賭青春,瀟灑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