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ly can an article about protesting can be in such a depth with vivid description and touching stories. There are so many parts strike chords with me that I just have to cut and share them.
周三下午剛走過一場在椰林大道的遊行
烈日下
汗水流淌著我們的青春驕傲
每個步伐都是我們對政治的失望跟關切
而這個故事是在遙遠的土耳其
場景迥異 讀來卻備感熟悉:
他們只是站著 沉默地凝視
而你還要說他們是暴民?
他們拿起書本 閱讀是最好的抗爭姿態
因為思想就是最強大的武器
希望你可以花點時間 讀完它
因為這是一篇非常用心的文章
更因為裡面充滿令人動容的故事
然後 或許你會明白 抗爭是什麼
以下是我摘錄的一些感人小片段
而當抗議群眾重新回到這座耗盡力氣從政府手中搶回來的小公園時,他們開始自發性地做起了掃除工作。聽起來好像很尋常的一件事情,對吧?可是你可以想像:一個清早還在街頭跟警察混戰的土耳其人,這會兒竟然拿著掃把跟畚箕在清理戰場,還把那些散落在地上的、幾個小時前剛從政府手中扔向他們的催淚瓦斯罐給撿起來,看了看,或許苦笑一下,然後丟進垃圾堆裡頭去──這畫面,我覺得更像是一部電影。
「佔領」雖然意味著把生活奉獻給抗爭,但抗爭當然不是生活的全部。同樣的道理,格茲公園裡頭的幾萬民眾,自也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之道。當抗議群眾回到公園、建立起一座迷你的「帳篷之城」以後,許多自發性的組織與活動,也就跟著冒出來了。前述的大掃除,自然是建立起共同生活空間的第一步。接下來,一批醫療專業人員很快地在公園裡頭建立起醫務站,另一些人則負責管理各地送來的食物、飲水等物資。有人弄到了發電機,搞定了許多需要用電的場合,額外還架設了一座手機充電站。另外,廣場與公園周遭原本大門深鎖的店家,這會兒也開始支援起抗議群眾的衛生需要,其中甚至還包括了一間星巴克(考慮到這個資本主義的壞蛋象徵越來越常被各種抗議活動拿出來針對,這個景象其實還挺奇妙的= =")。
6月11日的激戰過後,留在廣場上的抗議者累得身心俱疲,再度遭到強烈打擊,他們的挫敗與憤懣不難想見。然而,12日這天,忽然有個叫Davide Martello的德國音樂家,默默地帶著幾個人,把一架鋼琴給拖到了塔克辛廣場的入口處。隔晚,他在廣場上幾不間斷地為群眾彈奏了十四個小時。很奇妙的,塔克辛廣場上人們的情緒就這麼跟著和緩、平靜了下來,許多多人圍著這架鋼琴聆聽了整夜的演奏會,偶爾跟著唱起了歌,或者為一首曲子的尾聲喝采,廣場上的一些警察,甚至還跑過來向他致意。
我們常常會讀到一個詞叫作「國家機器」,這個詞原先其實帶有一點負面意涵,意指政府體制只是一具為實現統治目的而運作的大型機器,而並不以人為它的核心考量。與此相應的,6月下旬的《經濟學人》,也有一篇文章把埃爾多安的多數決主義喻為「殭屍民主」,意思是說:這樣的民主圖具形式,卻「heartless」,並不能真正實現制度「為人民服務」的原初目的。「國家機器」與「殭屍民主」,說的其實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國家和民主,最初都是為了給人們更好的生活而被創造出來的。但是,當國家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機器,當民主變成了對群眾聲音毫無感知的殭屍,它們還有存在的意義嗎?「閱讀抗議」凸顯了政府對各種各樣的人,他們的理性、情感、故事、聲音全然的漠視,這是一個需要學習尊重人的存在的政府。廣場上的人讀著凱末爾的傳記與演講錄,讀馬奎茲,讀卡夫卡,他們在這個失去靈魂的政府面前展示了有關於人的各種書寫,集體靜默卻聲勢懾人。而毫不意外的,許多人手中都捧著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一個關於孤獨的個人,如何在極權體制底下掙扎求存的故事。
http://timeandimage.pixnet.net/blog/post/183721337/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