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藤澤周平的《山櫻》:靜默堅強的愛情



如一樹山櫻,野江跟彌一郎的愛情,在寧靜的北國,靜靜地綻放。一個充滿耐心的等待,一個勇敢的追尋,成就一季最燦爛的花開。

 

原本無緣的兩人,歷經數年,在櫻花樹下初相遇。彌一郎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凝望這位他思慕已久的女子,野江的面孔秀麗依舊,但增添了些許時光的憂愁。他摘下櫻花樹枝,遞給野江,臨走前,忍不住回頭問了一句:「你現在幸福嗎?」

 

野江望著這個挺拔高大,眉宇間英氣凜然卻又帶著一抹憂愁的男子,她有一種說不出的熟悉感,好像她有責任要讓他安心般。她眉頭微微一蹙,又輕輕的漾開嘴角,回答他:「是的。」

彌一郎笑了,他的眼神雖然有著一絲惆悵卻很溫柔。「真的嗎?那比什麼都好!」然後他轉身離開,留下野江默默地注視著他寬厚的背影,不發一語。



這是兩人最初的碰面,後來,兩人在電影裡就再也沒有相見,雖然結局暗示著他們的重逢就在不久之後。一場邂逅,在兩人心中生根,特別是野江。原本她對彌一郎的愛戀毫不知情,正因為第二次婚姻而痛苦的壓抑自己,她已經對幸福不抱希望了。但是彌一郎的出現,讓她每當絕望時,就彷彿攀到一根浮木一般,可以有繼續面對現實的勇氣。如果這是未嫁前的野江,她可能不會對彌一郎的仰慕如此掛念,但是經歷過波折的婚姻,她現在明瞭被看重、守護的滋味有多難得。[1]

但他們在山櫻樹下的相會只是一時的,離開鄉間小徑,他們的人生有各自不同的道路。野江依然要忍受鄙俗的夫家,彌一郎作為武士也有他堅持的原則。電影裡他們看似繼續進行著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但是總會有某些時刻,山櫻下的相遇不經意地浮現眼前,讓他們露出幸福的微笑。回憶撒下種子,情愫默默的抽芽滋長,他們之間開始有了羈絆。


導演並沒有只專注在描寫兩人對彼此的思念,這樣就顯得太狹隘小我了。把這份愛戀深深的埋藏心中,並專注的奉獻自己的力量,這才是我們要過的人生。故事的背景敘述道當地因為天災,收成大不如前,但自私貪婪的大臣還是一心一意要逼迫農民開發新田,並且提高田租,貧農根本無力負擔。彌一郎身為武士,開始巡視農田,了解農村的情況。貧瘠的水田裡,吾助一家人辛勤地耕種著,年邁的老爺爺帶著小孫女在幹活。天真的小女孩,渴望的看著彌一郎手中的飯糰,卻又害怕尊貴的武士。但是彌一郎露出鼓勵的微笑,讓小女孩鼓起勇氣拿走飯糰。但這樣溫馨的畫面過沒多久,我們看到了小女孩跟奶奶因為營養不良而先後過世,父親吾助拿著米糧去繳稅,但是即使他不給老人、小孩吃,還是不夠付田租,最終田地還被沒收了。跪在新墳前的吾助,被重訪的彌一郎看到了,促此他決定挺身而出,為民除害。

 

雖然我敬佩彌一郎的奮不顧身,但是農夫一家人的畫面是最讓我揪心的。吾助,無助,這個名字多麼令人心酸。這個不公平的社會結構,讓他只能自救,但當他連一家人都餵不飽,他是多麼地無助!「山櫻」這部電影不只有浪漫的愛情,它包含了各個階級的人物,不但讓我看到當時日本社會的面貌,更為角色的刻畫增加深度。這個段落的細膩描寫,讓我覺得這不只是鏡花水月的愛情,而是真實、貼近人民的傑作。

透過許許多多小事件的鋪陳,導演讓這段情感如一彎潛藏的伏流,靜靜地流淌在情節、動作之下。他們從不輕易訴說自己的戀慕之情,野江總是遠遠的望著彌一郎練劍的道場,或是當春天將盡,輕柔的把風吹來的山櫻花辦握在掌心,如同得來不易的愛情。


電影鏡頭以野江為敘事焦點,她不多話,總是默默地低頭,但是她雖姿態放軟,內心卻堅毅無比。她不發一語,光是眼神就讓丈夫庄左衛門受不了,原來一個妻子對丈夫的瞧不起,是可以羞辱到像剝光衣服一樣的難堪的!怪不得庄左衛門差點要拔刀殺她了。野江對婆家看似恭順的低頭,內心卻從來不曾尊敬過,但她抬頭望向山櫻時,她的神情不再憂愁,而是滿溢著希望,那是她對美好未來的想像。我甚至覺得,彌一郎亦如同那株高大的山櫻,靜靜等待著野江的注視。他從來沒有放棄對她的愛戀,每一季,都努力地綻放,直到佳人抬頭凝望。

歷經兩次失敗的婚姻,又聽聞心愛的男人彌一郎被關在牢裡,生死未卜,野江本來認為自己是再也找不到幸福了。但是母親樂觀的鼓勵她,「你只是繞了點遠路。」野江開始相信,自己的幸福或許不是直達車,但是費盡波折後,還是會抵達的。她不斷為在牢中的彌一郎祈禱,最後終於鼓起勇氣,前去拜訪彌一郎的母親。「你就是野江阿!彌一郎常常說起你的事,我一直相信你總有一天會來拜訪的!」彌一郎的母親溫暖的迎接野江,讓始終堅強,連被夫家趕出家門都沒掉淚的野江,終於在她面前卸下心防,淚流滿面。此時,身為觀眾的我,同樣也是淚流不止。野江終於可以在人面前毫無顧忌的表達她對彌一郎的擔憂跟牽掛,她終於可以發洩之前在夫家受到的所有委屈,她再也不用扮演家裡溫柔體貼的大姊角色。在彌一郎的母親面前,她是同樣深愛彌一郎的女子,也是被彌一郎愛著的女性。兩個孤獨的女人,因為對同一個男人的關切,自然的親近起來。


從野江落淚的剎那,背景響起了主題曲「栞  (書籤)」,一青窈緩緩吟唱著「幸福繞了遠路,但終有降臨之時。」接著出現野江跟彌一郎的母親一片融洽的包粽子,而牢房中的彌一郎雖然憔悴,但仍直挺挺地坐著,此時,窗外突然射入一道光,一抬頭,山櫻正盛開著。畫面搭配著音樂交替著,那一樹定情的山櫻,將軍一長列的車隊,暗示著不可知卻充滿希望的未來。開放式的結局沒有讓故事完結,彷彿還在進行中。平淡的,恬靜的,卻又餘韻無窮,我喜歡這樣的結尾。

雖然野江跟彌一郎的再相逢沒有呈現在畫面,但聰明的導演卻讓每位觀眾腦海裡上演著各自的重逢。南國盛夏,我在台北光點,遠眺遙遠北國一段含蓄溫婉又堅毅動人的愛情。行動大於言語的男人一心實踐正義,看似柔弱的女人在心中埋藏熱烈的情感,我跟藤澤周平的初次邂逅,就從這部溫柔有致的小品開始。





附記:
張愛玲寫的〈愛〉,也是一個見過一次面,卻從此不忘的故事。但跟山櫻比起來,有著更多惆悵跟感傷。因為「山櫻」的相遇是希望的萌芽,「愛」的見面卻是只能永遠停駐在記憶中的。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罷,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嗎?』





  (書籤)

作詞:一青窈  作曲:武部聡志

走投無路的黃昏
天色漸漸溶入遠山看起來有些哀傷
突然間連你做的路標也看不見了
閉上眼睛後,我詢問花朵
如果傳到   你的耳際   會綻放出   何種言語
幸福繞了遠路   但終有降臨之時   藏著路標的我是這樣想的

風吹亂了書頁 不帶任何惡意
你急著向前走
如果傳到   我的耳際   會綻放出   何種言語
逝去的季節   又重新輪迴   夾著書籤的你是這樣想的

櫻花散落的黃昏,自以為是的我 思念四散紛飛

在你耳際   在我耳際   讓人釋懷的言詞綻放
幸福繞了遠路   但終有降臨之時   藏起路標的春天




[1] 《山櫻》(Yamazakura-  從《山櫻》看藤澤周平的武士道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書屑小發現--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I just have to record it. Or else it will be lost in facebook. 
How direct the sentences are, yet how correct they are.


「你是個會讓人安心的人啊。嗯,我也不知道。」她安靜地說。
 
這真神奇,因為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曾發現。我說:「我只是個常常只會想到自己的人哪。」

「可能是這樣,想法就變得很直接吧。」她把食指和拇指舉到臉前面專心把玩着,兩指中間留着1mm的縫隙,好像在研究甚麼微小的東西似的,一邊這樣說。

她再度說話,以半分疑惑、半分肯定的眼神看着我,「如果我成為你的世界的一部分,那麼你也會想着我的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經常都那樣一個人旅行嗎?」

「是啊。」

「喜歡孤獨嗎?」她手托着臉頰說。「喜歡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吃飯,上課的時候一個人離得遠遠的孤伶伶地坐?」

「沒有甚麼人喜歡孤獨的。只是不勉強交朋友而已。因為就算那樣做也只有失望而已。」我說。

「『沒有甚麼人喜歡孤獨的。只是討厭失望而已。』」她把太陽眼鏡架的彎勾銜在嘴裏,以模糊的聲音說。「如果你要寫自傳的話,那時候可以用這句獨白喲。」

「謝謝。」我說。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上》,頁七十六



I was so nostalgic when I saw this facebook page. 
「書屑 copybook」,始於20121212日,抄寫書本美好的段落,獻給所有美好的生活。
Isn't it what I used to do back in high school? I wrote those wonderful words down as if I were collecting sparkles and they will always belong to me in the future. Those steps i take, those books my finger touched. 

Yeats Day 2013

http://sphotos-e.ak.fbcdn.net/hphotos-ak-ash3/1005566_10151710409297288_1421552764_n.jpg   

     My first ever poem sharing activity!

         Even though I missed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pretation program, I still think it's worthwhile. Like Jerry said, in our department, we study literature, but it is too often that we only read it for tests and thus it always associates with pain. Once in a while, we need these kinds of activities to refresh our love of literature. 

         Here is the poem I read, September 1913. I have to admit, I actually don't know Yeats that well, so Constance helped me pick one. And her recommendation is great! The more I read, the more I like it. It's a serious and sad poem, full of disappointment and disillusion. He was unsatisfied with the indifferent public, who abandon the passion and hope of seeking independence. So he lamented " Romantic Ireland's dead and gone/ It's with O'Leary in the grave" But he also questions the efforts of those heroes, whether their efforts are in vain. Or even cruelly, do they know what they are fighting for? "All that delirium of the brave?" Nevertheless, he wishes that he could "turn the years again,/ And call those exiles as they were /In all their loneliness and pain."


September 1913
W. B. Yeats

What need you, being come to sense,
But fumble in a greasy till
And add the halfpence to the pence
And prayer to shivering prayer, until
You have dried the marrow from the bone;
For men were born to pray and save;
Romantic Ireland's dead and gone,
It's with O'Leary in the grave.

Yet they were of a different kind,
The names that stilled your childish play,
They have gone about the world like wind,
But little time had they to pray
For whom the hangman's rope was spun,
And what, God help us, could they save?
Romantic Ireland's dead and gone,
It's with O'Leary in the grave.

Was it for this the wild geese spread
The grey wing upon every tide;
For this that all that blood was shed,
For this Edward Fitzgerald died,
And Robert Emmet and Wolfe Tone,
All that delirium of the brave?
Romantic Ireland's dead and gone,
It's with O'Leary in the grave.

Yet could we turn the years again,
And call those exiles as they were
In all their loneliness and pain,
You'd cry `Some woman's yellow hair
Has maddened every mother's son':
They weighed so lightly what they gave.
But let them be, they're dead and gone,
They're with O'Leary in the grave. 


Me reading the poem on youtube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吳明益:文學家必須是社會觀察者

        這篇文章談到網路時代,書寫者如何作為一種公眾媒體。吳明益的堅持,堅持不被群眾的掌聲迷惑,堅持讓自己保留在私領域的書寫,這是一種創作者為了保持清醒的決心。
        我有嗎?
        寫作者一方面要跟大眾對話,不能沉浸在自己的個人天地,另一方面又要跟大眾保持距離,冷靜的觀察還有獨立思考,如何拿捏之間的平衡,我們都還在學習。

       「我個人因無能且非常可恥地未站到第一線參與運動」,「這是我所能做的,一種微薄的償還。」這也說出我的心聲,因為不希望自己激情而盲目的去參與,而選擇以書寫作為一種戰鬥位置。

         做為一個平時就廣泛閱讀,且讀書必用電腦筆記摘錄的「學者」,吳明益對閱讀也別有想法,「看書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帶給你原本不知道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制會先否定這個理由,它換了一個理由:你應該知道的東西。」他認為「盲目的閱讀」反而能開拓視野,很有目的性的閱讀會愈讀愈窄。「我現在在種地,我親身種地之後才知道有個漫長的取得知識的過程。」對他而言,「這些東西都變成你的材料。」

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i=TXT20130605142432I29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True meaning of College education

http://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3/05/22/why-do-i-teach/?src=me&ref=general

"Overall, college education seems a matter of mastering a complex body of knowledge for a very short time only to rather soon forget everything except a few disjointed elements." Can't agree more:(

"The goal of the course is simply that they have had close encounters with some great writing." I always see myself lucky when reading Homer or SophoclesXD
"College education is a proliferation of such possibilities: the beauty of mathematical discovery, the thrill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e fascination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the mystery of theological speculation. We should judge teaching not by the amount of knowledge it passes on, but by the enduring excitement it generates."

Can I ask the school to send this article to all professors?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

如果我的離開不算瘋狂,那麼他們就得想想自己留下來是否神智健全。如果把我看成一個失去理智的人,事情會單純點。

這是經濟殺手的告白書中最觸動我的話。當我選擇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時,並不一定是我瘋了,離開,或許只是另一種選擇。
全書描述了美帝如何在世界布局的過程,包括對落後國家提出開發計畫,讓該國政府大量舉債,成為帝國的魁儡。一切令人髮指的惡行透過亮麗的報表、數據,就足以毀滅一個國家的原始部落、自然生態、甚至古文明。
我相信經濟殺手依然存在,我也知道許多人不認為這有什麼錯。開發、援助,原本正向的字眼,如今在我眼中都籠上一層陰影。有時候真的覺得,越是簡單的理想,越難達成,好比不要有飢餓、人人平等這種說到爛掉的口號,始終是個遙遠的目標。我只能期望個人能團結起來,做出一些改變,讓這些理念不要遙不可及。
或許每周一次的下午茶不太應該,或許我擁有的太多。作為一個夾在中間的中產階級,一方面看到有錢人家小孩享受的文化資本,一方面感受到弱勢者的無力,我覺得自己時時刻刻都站在天平中間。上一秒,我可以為受到剝削的農民感到憤怒;下一刻,我又聽到美國學校的小孩一口流利標準的英文,一派輕鬆的經過。
從來沒有這麼明確的認知到,這個世界有多扭曲傾斜。

但儘管世界並不美好,日子還是要過下去。曾經的夢想變成犧牲開發中國家的藉口,那就改變夢想吧! 不再一味的追求現代化、高科技的美式生活。

縱使我知道書中描述的世界依然不美好,不過我認為有必要認識它,我才能有新的夢想。

那麼或許,這個不好的世界將會慢慢地,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