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如果你說我是憤青

自從一個朋友說我的內在本質有種憤青反骨
我開始不可自拔的思想日益左派(?)
簡旭申的全球化研究也是很大的原因~
看到很多現象都會不自覺地從階級 結構的角度去想
但是今天室友對憤青的反應
讓我感覺這不是什麼正面名詞
點開維基百科
看到憤青定義如下:

       憤青是「憤怒青年」的縮寫,也是當前中國大陸的網路語言中的流行詞彙,用來形容中國大陸的激進中國民族主義者。一般學者認為這不過是一群不滿社會現狀的網民而已,而憤青最喜歡發達意見的地方通常是網際網路,現實的社會運動難見其蹤影。憤青通常具有較強烈的本土民族主義信念,特別喜歡被稱為「愛國主義」信念,且具有較激進的思想(如極端民族主義)、言論或行動的人士。因網際網路開放自由的本質,在網上容易見到這些人。

       似乎大家對於憤青的感覺相近於網路暴民
但我在想 憤怒真的不能跟理性共存嗎?
因為情感上受到感召 而覺得應該要反抗 拒絕僵化錯誤的體制
憤怒的青年 其實反映了人民的心聲
但是我也清楚
反抗的激情畢竟是一時的
如果起初是情緒上的爆發
隨之而來的應該要能理性 深入的思考
才有實際操作 改變的可能

       身為年輕人 我們當然比較天真比較熱情比較理想
也比較會因為革命的口號而激動
而我相信這是一種力量
因為情感上的認同
因為親眼所見 親身體會
更重要的是 因為我們有犯錯的空間

       所以我希望自己是個積極討論 勇於論述的青年
雖然我不一定實際投入組織
雖然我沒有常常走上街頭
但是我期望 至少 我不是冷眼旁觀的
至少 我還可以書寫

       無論旁人對於憤青的想像是什麼
至少
我發現自己不再只是用文學的眼光看待世界
我擁有更多扇窗戶
我學會從更多人的眼睛去看我以前不知道的世界

       如果我會憤怒
那代表 我還不是麻木不仁的
那代表 我還對這個國家有深切的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