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冬陽一閃而過,濕冷的雨夜依然糾纏不清。但是彼此真誠的分享,讓我忘記雨聲滴答該有的煩悶。
期末考完的一天,跟戴老大在醉月湖畔曬太陽、去校史館盪鞦韆,完全是慵懶的外文女孩。然後是漫長而瘋狂的國文報告,文學工作坊會議,許久沒去的教會外文小排,還有跟Way深夜聊不完的話。今天做了很多事、去了很多地方,也講了很多話。如果不記錄下來,我看似很大實則容量很小的腦袋會忘掉,那些發亮的眼神跟信念。
我們是怎麼開始聊的,已經記不清開頭了(就說腦袋容量小吧!) 但是越講,越覺得有好多東西隱藏在表面等待我去挖掘,有些朦朧的想法逐漸成形,這是跟對的人聊天的狀態。Way做過很多有趣的事,國中參加劇團、一個人去環島、計畫要環遊世界。(她是個搭訕魔王、尋人變態,強大意志力讓她無比自律,甚至會無視身體的警訊。) 一路走來,她亂闖、亂摸索了很多事,讓她跟別人就是有點不一樣。
我呢? 我自嘲,我是矛盾的綜合體。就像我常跟孟駿抱怨的,我總是知道哪裡還不夠好,但我常常又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去改善或改變,內心永遠在拉扯,無法真正寧靜、快樂。我始終在找尋,找尋更激勵人心、啟迪思考的課程,找尋更心靈契和、說不完話的朋友,更重要的,找到一個確切的前進方向。我選擇寧缺勿濫的交朋友,不願意被限制在某個群體,但我又時常感到孤單。(總是在矛盾) 也罷,我就享受地當個孤獨的美食家,不要因為一個人就隨便亂吃。為什麼一定要為了跟別人說話才好好吃飯呢? 為什麼不能跟自己好好的吃頓飯、用心品味食物呢?
"優秀”好嗎?
相較於Way,我的成長真是完全按部就班的依循”優秀”的軌跡前進。從小到大,我聽過最多的形容詞就是”優秀”,一個籠統正面又缺乏特色的敷衍場面話,伴隨我直到高中畢業。好像成績好、比賽得名,我的人生就比別人領先許多。但這些讚美者似乎都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為了維持那些”優秀”,優秀的學生要付出許多時間跟心力,但如果撇開成績、競賽這些表面事物,他們還剩下什麼呢?
而所謂優秀,又到底是什麼呢? 形容一個典型的哈佛學生好了,她可能高中時代是學生會長、科展得獎人或辯論社社長,她體育可能不錯,她精通好幾項樂器,她積極從事社區服務,甚至擔任過海外志工,更不要提她永遠無懈可擊的成績。我們難以置信,為什麼有人可以十項全能呢? 上天真是不公平。然後,我們發現,哈佛的每個學生都是”這麼優秀”,可以輕而易舉地辦到我們覺得不可能的事。但是,那又怎樣? 當我接觸過太多這樣的”優秀”人才後,我開始覺得,這種永遠人生勝利組的人都好相似,他們似乎缺少了什麼。
好像少了一種叛逆,少了那種為夢想的激情,不是因為一無所有而毫無保留的投入。或著是永遠可以預期的成功,他們沒有在未知中摸索,因為毫無顧忌而可以胡亂嘗試,造就許多不可思議的成果。這些人可能有不少缺陷,但他們清楚自己的優點然後將之發揮到極致。我總是羨慕的看著Way努力的執行計畫,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奮鬥,覺得自己的人生相較之下漫無目的、鬆散虛無。
什麼才是學習?
“學生才是教室的主角,學習的主體。”
教授似乎都常常遺忘這點,覺得他們教的東西理所當然很重要,覺得他們這樣教沒什麼不對。的確,如果一切只以教學者的角度去思考的話,但是今天Way的話卻忽然讓長久以來我對外文系課程的不滿得到解答。原來是因為教授從來就不知道學生想學什麼,或是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導者、參與者,學生只是被動的聽課。
看到羿樺的臉書分享,隆˙克拉克對於學生的期待,讓他們擺脫糖漿式教育下不想努力只要求老師鼓勵的壞習性。讀完文章,我不自覺反省: 我又憑什麼要求拿高分呢? 我付出的努力真的值得拿A嗎? 或許我們真的不需要修太多課,而是用心的把每堂課學到極致。但是台大的課程制度似乎不容許我這麼做。我真切的覺得外文系的課需要課程改革,或著至少教授要改變他們的教學方式,否則想到那天大家齊聚一桌,每個人都把外文當第一志願,進來以後卻沒有什麼課讓人覺得滿意。
關於愛的想像
“對愛的想像是什麼呢?”當Way突然問我這個問題時,一直以為知道這個答案的我忽然愣住了。更直接的問題是,”男朋友對你而言是個什麼樣的角色?”
一直以來,默默希望愛神眷顧的我,只想過有男朋友可以有人疼、有人可以陪我吃飯、可以讓我半夜電話騷擾,我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對未來充滿理想、彼此互相激勵、扶持,甚至是可以在寒冷的冬夜給我一個真心實意的擁抱。
但是仔細思索過後,我發現這些功能似乎全部都可以由朋友、家人、同學代勞。何必又要用”男朋友”這三個字畫地自限呢? 經營感情,付出時間成本承擔的風險實在很高,對如此懶惰的我而言實在是一大麻煩事,但我以為,對於值得的那個人,一切都會是甜蜜的負荷。但是,我還沒有愛過。對於愛,我的瞭解又有多少?
這樣的談話充滿資訊跟價值觀的交流,讓我好像釐清一些事,又製造更多困惑留待思考。似乎應該另外寫成好幾篇文,否則我無法忍受零亂雜碎的文字組織。但是在我有時間沉澱前,暫且就先這樣擺著吧!
期末作為時間的定位點,讓我可以回顧這時而混亂時而懶散,努力適應、積極嘗試的大一上學期。許多思考還在進行,未解的謎團依舊等待,我只是盡我所能的,捕捉生活中的每個美好的小片段,以及涉水而過深淺未知的水灘,得到或可言之為”經驗”的泥巴腳印。
誠如Way所言,寒假給予我們完整的、大量的空白,考驗著我們如何面對自己,如何運用時間。當每個人明明都分配到一樣多的時間材料時,為什麼有人就是可以織出比較豐富多彩的生活呢? 各自歸納過我們的行為模式後,好擬計畫的我似乎總太急於填補空白的行事曆,彷彿不做什麼我就會開始不由自主的糜爛看影集。我是不是要更相信自己,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反芻、沉澱,不要預設自己會墮落。或許,我們都要學習跟著感覺走,讓身體引導我們前進。
忽然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有這麼多事可以去思索、煩惱。生命處於一種快速成長不斷變形的階段,真期待我之後的模樣,也希望我會一直處於可捏塑狀態,擁有改變的彈性跟空間。
偷偷引用林言太的話:
大學第一個學期結束了。
感覺是買了昂貴主題樂園的門票,
即便一整天下來馬不停蹄,閉館結束,走出遊樂園的門口時,
還是不免悵然若失。
啊啊,雖然玩了大半部分的遊樂器材了,雖然真的很開心,雖然絕對值回票價,但總覺得大半時間都花在排隊,花在決定先玩什麼,花在到處東張西望、瞠目結舌。
回頭望向熄燈的遊樂園,真是萬般焦急無奈。
算了。沒關係。下次再來玩吧。下次要全部一次玩完。
所以,出發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