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霍爾辭世 影響永留文化研究

雖然不知道他到底是誰
沒看過他的著作
但是很喜歡這篇文章裡的他~


【編譯劉耘整理報導】「文化研究必須具備政治視野。這並不是說它必須被某個特定黨派或政治立場給採用,而是說,若你從事文化研究,你勢必要去質疑界線、階級、教條及既存觀點;這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政治行動,一種對現存知識形式的挑戰。」

這是文化研究理論家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2012年接受媒體教育基金會(MEF)訪問時所說的一段話。這位對左翼思潮貢獻極大的牙買加裔學者10日於倫敦辭世,享年82歲。

為弱勢發聲 受家庭背景影響
2013年的一部紀錄片《霍爾計畫》(The Stuart Hall Project)描述了他的生平及其哲思。霍爾畢生致力於多元文化、環保及同志權益運動,這都是在英國工黨的「新工黨」(New Labour)運動中不可或缺思想。而推動他積極走上政治及文化領域的原因,或可追溯至家庭背景及移民經歷。

出生於牙買加一個懷抱著「殖民浪漫情懷」的中產家庭,霍爾的雙親皆為混血,他是家中膚色最深的成員。母親禁止他邀黑人朋友到家裡玩,也不讓他姐姐與一位黑人醫學生相戀,造成她後來精神崩潰。

霍爾年少時接受英式教育,1951年獲得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求學,此後在英國定居並任教數十餘年。他屬於戰後第一波自加勒比海地區移居英國的溫德拉許(Windrush)移民,目睹了曾殖民牙買加的英國是如何對待這些人,而親身遭遇的歧視也成為促使他投身政治的原因之一。

批單一霸權 倡多元文化
霍爾放棄完成文學博士學位,轉而專注於政治及社會領域。雖未曾出版完整的個人書籍著作,他所撰寫的文章無數,內容橫跨後殖民主義、媒體、性別、身分及種族等議題,創辦的《新左評論》(New Left Review)也對開展移民及身分認同等討論有顯著貢獻。

霍爾認為,文化身分認同是流動的,且易受到歷史、文化及權力的影響。他觀察不同背景、語言及宗教信仰的人們如何共同生活,而這也讓他成為文化霸權主義的嚴厲批評者。

當時,英國保守黨議員特畢特提出一個引發爭議的「忠誠測試」(cricket test)理論,認為那些支持家鄉球隊的移民及移民之子缺乏對英國的忠誠、並未融入英國社會中。霍爾當時提出,英國從來就不是單一文化社會,而英國特質應更為包容,「多元種族但單一文化的社會」這一詞彙在他看來根本是自相矛盾。他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要保留或放棄多少自身的文化認同來成就『我們』?」

霍爾認為,多元文化主義在911事件前達到高峰,他描述當時「處處可見差異與混合,卻沒有人完全退縮到各自的移民群體中」。對於後來急遽發展並讓人們退回各自群體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他責怪西方世界的無能。「多年來,這個伊斯蘭社群都敞開對話的大門,我們卻對此一無所知。我們將刻板印象套到他們身上,卻從未提出一個能引領我們邁向更和諧社會的堅定論述。」他表示。

除了移民及身分認同議題,霍爾著名的論述還有他對流行文化的解構。他認為,一個文化在權力與體制的角力中,有時能變得「高雅」,也可能退回「流行文化」。在他看來,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一樣,是不斷變動的、且與社會階級、意識形態及權力緊密連結。

佘契爾上任4個月後,霍爾新創了「佘契爾主義」(Thatcherism)一詞,率先承認英國因她進入了新的政治時期並嚴厲抨擊其政策外,也認為佘契爾主義之所以興盛,是因左派人士的疏忽所致。

他認為,當時社會黨人未能察覺許多勞動階級的夢想因官僚體制破滅,而眾多工會也未能提供任何願景。佘契爾主義因此有機可乘,藉著道德及文化等過去不被視為政治的領域「重新定義大眾思維的輪廓」。他的批評促成了英國工黨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新工黨運動,一改過去追求「平等」的訴求,轉而強調「社會正義」。

投身運動 以行動實踐理論
在霍爾的影響下,過去30多年來英國對文化包容概念及種族議題的討論日益增長,而過去種種並未成功的革命在霍爾眼中,正是最能促成社會改變的趨力。

他曾說:「1968年當時,每個人都說社會根本沒有改變,因為沒有人最後贏得政權。這點千真萬確,那些學生並未勝利。但自此之後,人們的生活被深刻的改變了;社區主義、社會共同體、女性主義、同志權益等概念,都在那些失敗革命的衝擊下被改變了。」

在霍爾眼中,文化研究從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活動,而是一種檢視自身困窘真相、思考人們如何深受權力結構牽連的方式;而文化研究者最重要的責任,則是以行動實踐理論。

「看見人們垂死於街頭的急迫性,文化研究的崇高宗旨到底是甚麼?每個認真將文化研究作為學術知識來追求的人,都必須去感受其轉瞬即逝、缺乏實質性、無力承諾改變的特質,並察覺我們所做的改變多麼少,又多難說服人們做任何事。如果你沒有意識到這是你研究工作中所存在的一股張力,那麼理論已讓你和現實脫鉤了。」他說。

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13766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